【環宇雜談】
城市房源供應過剩,疊加“搶人口”,國家也在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,租賃權益上升是必然的,租房改善居住,會成為新潮流。
李宇嘉
近日,深圳樓市有一個新的現象,深圳部分高凈值購房客戶,本打算換房的,但合計了一下,發現還是租房劃算。怎么講呢?買一套1000萬的房子,貸款700萬,月供3.5萬~3.6萬元,但租這一套房子花多少錢呢?每月房租0.8萬~1.0萬元。這么算一下,租個大房子改善,豈不是更好嗎?很多人認為,這不就是個案嘛,但實際上,這樣的情況在悄然增多,其背后的道理也值得深思。
目前,房價上漲預期弱化,即便上漲,大概率也漲不過房貸利率。而且,持有房子的成本越來越高,包括融資成本、物業費、房屋折舊、機會成本等。有業內估計,滬深等熱點城市,持有房子的綜合成本在5%(換算成年率)以上。也就是,房價漲不到5%,持有房子是虧的。而且,房子的流動性減弱,未來變現的難度增加,除非明顯降價,否則很難在短期內找到交易對手。
因此,對很多人來說,“租房改善”或許更劃算。租賃也正在發生新變化,前幾年投資房產的人多,都拿出來放租;民間資本也在到處收儲房源,經營長租公寓;即便是城中村,也告別了低水平的“散租模式”了,基本上都是“二房東”主導,打品質牌;各地政府也在大量籌建保障性租賃住房,低成本、體面租住是主題詞??傊?,現在住房租賃供給賽道異常擁擠。
一個中介小哥告訴我,現在任何一個社區,都有很多房子在出租,想租在哪里,租什么價位的房子,都可以任挑任選。哪怕是京滬深的豪宅區,也有房子在放租,能以貸款月供一半的租金就可以租到,一樣的體驗和服務,為何重金去買呢?租賃在供給端放量、賽道擁擠,結果就是租金下降。百城租賃指數顯示,自打2021年下半年,主要城市租金就呈現下跌態勢。
租金更多反映的是真實需求,而商品房價更多反映的是資產價格?!胺€房價”的長效機制目標下,房價還要在高位徘徊,而租金越來越回歸理性。結果就是,若按租金現金流計算投資回報的話,熱點城市商品住房的投資回報率(租售比)繼續在1%~2%的超低位徘徊。這也意味著,靠租金收回買房投資是不劃算的,但租房居住是劃算的,性價比越來越高。
注意的是,“租房改善”是相對于“租房過渡”而言的。過去,租房被認為是權益之舉,得過且過,而買房才是終極目標。但時過境遷,長期租房、租房改善,正在成為一種新模式。不管是富裕人群租豪宅,還是作為“租房一族”的年輕人從租住城中村換到租住商品房,都是改善居住。當然,選擇長期租房、租房改善的,有一個前提條件,就是能獲得“業主式”的感受。
近些年,我們打造“租購并舉”的住房新制度,在保障租客的權益方面,做了不少工作,比如租房落戶、租房入學等。但總的來說,距離獲得“業主式”的感受,還有一段距離。就比如,像德國那樣,房東不能單方面解約、租賃權與產權在子女入學方面可以平等,在我國還無法實現。另外,由于觀念影響,設施配置、社區服務、安全要求等方面也難以等同。
但形勢比人強,進入存量時代,主動權開始轉移。為賣掉房子,二手房搶買家,這一趨勢會延申至房東“搶業主”?,F在,長租公寓的服務升級,各種“代服務”是標配,如代買代賣、代收代取、代照看(寵物或老人)等。再者,晚婚晚育、獨居時代,很多人對產權的傳統附屬權益,最典型如子女教育,也沒那么看重了。城市房源供應過剩,疊加“搶人口”,國家也在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,租賃權益上升是必然的,租房改善居住,會成為新潮流。
(作者系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)
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。